摘要:牛来了!买什么?怎么买?...
来源:数星星的星哥
声明: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收盘了,大家今天的收获怎么样?
今天真的是跌宕起伏的一天,难怪不少朋友说这盘看的,高血压都出来了。

开盘上证指数涨停也是见证了历史,个股是想买也买不进去。结果盘中港股跳水,反过来也带崩了A股的一片股票。有些挂着涨停板买了个股的朋友,一上午就亏了10%-20%不等,哀嚎一片。而有些节前持股的朋友,盘中终于逮到机会卖出,没想到尾盘又涨了起来,真的是气人。
于是,大家又开始自我怀疑了,牛真的来了嘛?
星哥认为,不管你是否把现在的上涨称为“牛市”,我们也应当以“牛来了”来看待A股。因为在当下,只有普通人通过股市赚到钱,形成了财富效应,拿钱出来消费、投资、买房,才会改变对外来的预期,经济才能刺激起来。
与此同时,这些投资和消费,也会促进企业的盈利水平得到改善,由此形成戴维斯双击,反过来促进市场进一步上涨。
后面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股市。
首先,是存款搬家,目前A股市值80万亿,而目前居民积累了130万亿的存款,搬来一部分存款就能让股市的市值有个很大的增长;
其次,就是人民币结汇,疫情几年,外贸企业积攒了5000多亿美金,之前都是在美元存款,这波人民币升值+美元降息,可能会有相当的资金结汇回来。这些都构成了推动指数不断上涨的动力。
好了,说了这么多“牛来了”的逻辑,下面就到了关键问题:
如果是一个打算新入市小白,有什么股票推荐嘛?
01 咱就别买个股了
如果你是小白的话,星哥不建议你买个股。
牛市中,最好的选择是买指数基金,首先是速度快,省去了开户的步骤。我刷到了几个实盘,就是在支付宝先买了基金,一秒入市先吃上肉了。
当然了,最最关键的是:牛市中,个股收益想跑赢指数基金不太容易哦!

就拿本轮行情来说,从9月24日到30日,上证指数、沪深300指数、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了21.4%、25.1%、42.1%,而同期全市场股票中位数涨幅为25.6%。而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,个股想超越市场指数的涨幅更是难上加难。
此外,刚入场的小白往往喜欢跟风买入,频繁地更换赛道和个股,反复陷入追涨--回调--割肉又追涨--又回调的循环里,一轮牛市下来,大多数投资者的收益远低于一直持有某个股票的整体涨幅,更是远远跑不赢市场指数涨幅。
但是,指数基金有这么多种类,每个指数的成分股和行业分布都有挺大的区别,作为小白应该如何选择呢?
02 建议首先研究宽基指数,再研究行业主题指数
如果你是小白或者风格偏保守的的投资者,我建议首先研究下宽基指数,以我在支付宝搜基金看到的品类举例:
1)沪深300指数,由沪深两市规模最大、流动性最好、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组成,属于大盘股指数。9月份区间涨幅为20.97%,当前市盈率(TTM)为13.26倍,处于近十年以来估值分位点67.04%。
2)创业板指数,由创业板市值最大的100只股票组成,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。9月份区间涨幅为37.8%,当前市盈率(TTM)为33.22倍,处于近十年以来估值分位点17.94%。
3)科创50指数,由上交所科创板中市值大、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组成,以生物医药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行业为主。9月份区间涨幅为25.67%,当前市盈率(TTM)为62.96倍,处于近十年以来估值分位点65.19%。
除了上述指数基金之外,还有上证50、A50、中证500、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。
当然了,如果你有了一些基础或者投资风格更激进一些的话,可以选择行业主题指数,比如券商、芯片、医药、新能源等。
第三个问题是,该怎么配置配置指数基金呢?是梭哈还是分散配置。
03 可“组合配置+批次建仓”指数基金
这里星哥建议在参考历史估值分位点的基础上,采取“组合配置+批次建仓”的模式买入相应的指数基金。
目前来说,上证50、沪深300、科创50都属于估值合理偏高的位置,创业板指数还是低估的位置。
一般来说,在牛市行情里,指数会从从低估修复到合理,再从合理涨到高估,当然了,高估的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到更高估。
我们可以采取宽基指数+宽基指数;宽基指数+行业指数的方式配置组合。
如沪深300+创业/科创50;沪深300+生物医药/半导体/新能源等方式。
此外,在具体买入策略上,可以采用批次建仓的方式,利用每一次回调的机会继续加仓。
对了,最后多说一嘴。
现在买基金是很方便的,在支付宝上搜基金就可以一秒上车,可以找到“指数选基”,不仅类型丰富,还贴心的给你准备好了当下最热门的几个板块分类,可以协助新手挑选购买;指数基金不仅投资门槛低,而且相对于大多风险高的股票,保持稳健、稳定收益,是新手小白最重要的事情。
觉得指数性价比不错,再去关联基金里找一只规模较大、费率低、跟踪误差小的买入,或者设置自动定投,省心省事,也可以在上面多看看别人的实盘,找找感觉,看准了再下手: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