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打卡中国|敕勒川阴山下,在呼和浩特看博物馆逛草原。 澎湃新闻记者陈鑫露孙骏(02:44)“博物馆热”,正在呼和浩特持续升..._新浪网...
打卡中国|敕勒川阴山下,在呼和浩特看博物馆逛草原。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孙骏(02:44)
“博物馆热”,正在呼和浩特持续升温。
从普通的拍照打卡,到吸睛出圈的文创产品,再到全国各地的精品展览轮番登场,对呼和浩特而言,博物馆正在成为这座塞上青城文化版图中的活力中心。
呼和浩特不仅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,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和建城历史。如今,整个城市分布着大大小小30座备案博物馆,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,生动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近年来,呼和浩特持续深化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,并将此作为创建“北疆文化”品牌的重要抓手。从加强顶层设计、注重量质并举、彰显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发力,既要展现千万年来的历史文化,也要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,推动博物馆“潮”起来、文物“活”起来,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
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呼和浩特市各类博物馆参观总人数达819.45万人次。8月3日,作为“北疆韵 青城潮”2025年呼和浩特市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,由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主办、澎湃新闻承办的“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”全国网络媒体行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馆和丰州故城博物馆,这是构成呼和浩特“一院六馆”中的两个。
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迟利向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表示,打造“博物馆之城”对呼和浩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博物馆是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,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呼和浩特应该自信地推开“这扇窗”。
六大场馆构建呼和浩特古今叙事链
呼和浩特意为“青色的城”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,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,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,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、碰撞、融合的前沿。
呼和浩特市内分布着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。2023年,该市文博系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,推出“一院六馆”总分馆制的大动作。“一院”为呼和浩特博物院,将呼和浩特博物馆、公主府博物馆、昭君博物院、丰州故城博物馆等六大场馆纳入统一管理,形成呼和浩特从古至今的完整“叙事链”。

位于市中心的呼和浩特博物馆建于1957年,是城市地标性建筑之一。因展馆顶端有一尊扬蹄奋进的白马雕像,它也被市民亲切地称为“白马博物馆”。
8月3日,呼和浩特博物馆内人头攒动,展示区和文创区都挤满了游客。
该副馆长王琨向澎湃新闻介绍,该馆向游客展示了呼和浩特地区从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通史展,讲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。为进一步吸引观众,该馆近年来也在文创方面加大投入,通过依托代表性文物元素,设计出精美的文创产品,让观众在参观之余,把文创带回家,以加深对呼和浩特的城市印象。

王琨特别提到,在展示北疆文化的同时,呼和浩特博物馆还积极引进国内众多优秀的临展,不断丰富展陈体系,“我们有和故宫博物院,以及陕西、湖北等优秀的文博单位进行合作,这样广大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博物馆,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,也可以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。”
今年5月以来,呼和浩特博物馆已接连推出《钟鸣盛世: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》、《盛世之器 —— 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珍品展》等三大特展。这些展品包括18到19世纪中西方的在钟表等领域的顶尖工艺,更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、交融。

“我们吸收的这些外展,让大家不用出呼和浩特就可以大饱眼福。此外,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,就能让游客和市民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博物馆,提高全民的参与度,把这股‘博物馆热’燃烧得更旺一些。”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迟利如是说。
博物馆要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
在呼和浩特东郊,建于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巍然矗立。这座八角七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,通高55.6米,是呼和浩特地区现存年代最为古老的建筑,被市民称为“白塔”,早在1982年,就成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2023年9月,依托白塔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——丰州故城博物馆正式开馆。目前展馆分为5个展厅,展示辽金元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在民族融合、文化交融、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历史风貌。
8月3日,该馆负责人王刚刚向澎湃新闻介绍,未来,这里将规划建设丰州故城遗址公园,并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,“后期如果遗址公园建成的话,对文旅融合、文物的活化利用、研学的开展,以及对呼和浩特打造博物馆之城等方面都将有助益的作用。”

除了把游客引进来,丰州故城博物馆也积极地让文物“走出去”。王刚刚提到,“我们会通过3D打印的模式,精心设计一些文创产品,带着它们走进商场、学校等地,再加上讲解员近距离地讲解,让更多市民了解到珍贵的文物。”
澎湃新闻注意到,2025年年初,《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(2025—2035)》正式印发。其中提到,到2035年,全面建成具有“青城特色、北疆风韵、中华气质”的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。届时,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,博物馆事业将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。博物馆之城成为呼和浩特对外开放、国内外交流合作的金色名片。
对此,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迟利表示,未来呼和浩特还将打造众多特色博物馆,持续发挥博物馆的窗口功能,让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走出去。

8月3日,夕阳下的万部华严经塔耸立在丰州故城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
呼和浩特博物馆钟表特展上展出的“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”,此表由英国制造,仙鹤背驮楼阁,楼阁正、背面各嵌一白珐琅小表盘,正面是计时盘,背面是调节走时快慢盘,上弦启动后还可演奏乐曲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
呼和浩特博物馆展示的国宝“双羊五轮金饰牌”造型饱满,两只羊的形体浑厚,弯角大眼适度夸张,显得生动活泼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
呼和浩特博物馆楼顶有一尊白马雕像。 视觉中国 图
8月3日,一位呼和浩特小学生志愿者,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内为游客讲解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